張文秋,女,乳名張前珍,學名張國蘭,曾用名李麗娟,張雙喜、陳盂君、張一萍等,中國湖北京山縣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長期從事地下工作,經曆頗為傳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國家主席毛澤東的親家,其大女兒劉思齊嫁予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其二女兒邵華嫁予毛澤東次子毛岸青。張文秋堪稱世紀老人,她幾乎經曆了中國革命全過程,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革命老人,她一生經曆坎坷,曾兩次坐過國民黨的大牢。 求學經曆 1903年12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京山縣孫橋鎮青樹嶺村張家灣一個大戶人家。少年時,在孫橋、天門等地讀書。 1917年,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當時,陳潭秋在這所學校教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董必武教國文和曆史,在這兩位老師的啟發教育下,開始投身革命。 投身革命 1919年,參加惲代英、李求實、林育南等在武漢領導的“五四”運動。 1923年,參加武漢學生聯合會,擔任女師學校聯合會分會副主席,兼武漢 土地革命時期 工團聯合會主任,從事工人運動和婦女運動工作,並參與組織了學生聲援漢陽兵工廠的-和漢口紗廠棉花廠及漢口黃包車工人的-鬥爭,參加了武昌粵漢鐵路的-鬥爭及京漢鐵路的“二七”-鬥爭。192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5年,在女師擔任教務處秘書及學生聯合會主任兼團支部書記,開始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成為一名職業革命者。192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9月,為迎接國民革命軍進入武漢,與武漢共產黨人一道,在群眾中做宣傳組織工作,並準備好大量的傳單、標語和旗幟等宣傳品,為北伐軍進城大造了聲勢。 1926年12月,受中共湖北省委的派遣,和袁傳鑒,劉素珍等人回京山開展革命鬥爭並成立了中共京山縣執行委員會,任縣委副書記兼宣傳委員。由於他們工作出色,京山很快成為當時湖北地區農 動發屜最快的7個先進縣之一。 1927年2月,受中共京山縣委委托到武漢為農民自衛隊買 ,並代表中共京山縣委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期間,經惲代英介紹,與共產黨員、北伐軍第11軍政治部宣傳科社會股股長劉謙初相識戀愛結婚,並初識毛澤東同誌。1927年7月15日,國共兩黨正式0,-籠罩著京山縣城,許多革命者慘遭殺害。張文秋躺在棺材裏被人抬過敵人-線,死裏逃生。1927年9月25口,與呂醒他等人一齊到河南駐馬店組織發動群眾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武裝-,打擊了 勢力的囂張氣焰。 1928年夏,到湖北省委秘書處作機要秘書,為便於工作,組織決定與當時省委秘書長劉先源假扮夫妻。1928年12月,到上海找到黨中央,被分配到錦章和永安兩個紗廠做工人工作,擔任黨支部書記,同時兼任滬西區委宣傳部長。 1929年6月被調任山東,與其愛人劉謙初(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在一起工作,任省委婦女部長兼省委機要秘書。1929年6月,由於叛徒出賣,與丈夫劉謙初先後被捕。 1930年1月,經組織營救出獄。1930年3月2日,生下女兒劉鬆林(思齊)。1930年4月5日,丈夫劉謙初在獄中犧牲。1930年4月,再次被組織安排與林育南假扮夫婦,參加“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預備委員會籌備處”工作,任“籌備處”辦公廳副主任兼機要秘書。大會結束後,“籌備處”改為“中央軍委聯絡處”,張文秋仍住機關工作。1931年9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到上海共產國際遠東第四局佐爾格手下工作。在這裏,第三次與共產國際第四局負責人之一的吳照高假扮夫妻,做華南情報坫諜報工作。 1933年6月,佐爾格領導的共產國際遠東第四局在上海的情報工作結束,張文秋被組織上調中共江蘇省委秘書處工作。1933年12月,華爾頓來到上海,共產國際遠東第四局再次開展工作,張文秋重返“共產國際”工作,任華北站站長。1935年6月,共產國際遠東第四局工作結束後,被調往上海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的中央聯絡部情報處工作。 抗日戰爭 1937年9月,赴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最高人民法院、抗屬學校和魯迅小學工作。在此期間,與湖南籍老紅軍陳振亞結為夫妻。 1938年4月,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同年9月畢業後被分配到雲陽鎮八路軍115師留守處,與其丈夫陳振亞(留守處政治處主任)在一起工作,擔任《生活星期刊》主編兼機要秘書。1938年10月30日,生下二女兒邵華(張少華)。1938年8月5日,陳振亞等人在準備赴蘇聯途中遭國民黨新疆督辦盛世才扣留。 1941年夏,陳振亞因受傷住院遭敵人暗算犧牲。1942年秋,與其他在新疆工作的100多名同誌被捕入獄。在獄中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女兒張少林。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張文秋含辛茹苦地帶著3個孩子度過了這段艱苦歲月。 解放戰爭 1946年夏,經組織營救,與她的l00多位難友出獄回到延安,被分配在中央黨校二部老幹部班學習,任該班黨支部宣傳委員兼黨小組長。1947年初,隨機關轉移到太行山的冶陶鎮,參加晉冀魯豫中央局土改工作團,任該團第三分隊副隊長。1947年11月,調任石家莊建設學院任政泊處副主任,並兼作大興紗廠的建黨工作,任大興紗廠的黨支部書記。 1948年春,調華北人民政府-工作,任組織科長兼-黨支部書記。1949年3月,隨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北京),參加了10月1日在天安門的開國大典。 解放以後 全國解放後,曆仟中國銀行總行人事室副主任兼全國金融工會辦公廳主任,中國盲人福利會總幹事,中央組織部幹部教育工作負責人。在此期間,她出訪過蘇聯、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東德等國,為黨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為祖國爭的了榮譽。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張文秋與毛澤東一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兩個在牢房裏長大的女兒劉鬆林與邵華先後與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毛岸青結為伉儷,成為毛澤東的“雙重兒女親家”。 張文秋堪稱世紀老人,她幾乎經曆了中國革命全過程,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革命老人,她一生經曆坎坷,曾兩次坐過國民黨的大牢。“文革”中,又受到破孩。她憑著自己堅強的信念,不屈不饒地活過來了。張文秋對她的家鄉京山懷著深厚的故鄉之情。解放後,曾3次回京山慰問、探訪。 2002年7月11日晚9時,張文秋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張文秋,女,乳名張前珍,學名張國蘭,曾用名李麗娟,張雙喜、陳盂君、張一萍等,中國湖北京山縣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長期從事地下工作,經曆頗為傳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國家主席毛澤東的親家,其大女兒劉思齊嫁予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其二女兒邵華嫁予毛澤東次子毛岸青。張文秋堪稱世紀老人,她幾乎經曆了中國革命全過程,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革命老人,她一生經曆坎坷,曾兩次坐過國民黨的大牢。 求學經曆 1903年12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京山縣孫橋鎮青樹嶺村張家灣一個大戶人家。少年時,在孫橋、天門等地讀書。 1917年,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當時,陳潭秋在這所學校教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董必武教國文和曆史,在這兩位老師的啟發教育下,開始投身革命。 投身革命 1919年,參加惲代英、李求實、林育南等在武漢領導的“五四”運動。 1923年,參加武漢學生聯合會,擔任女師學校聯合會分會副主席,兼武漢 土地革命時期 工團聯合會主任,從事工人運動和婦女運動工作,並參與組織了學生聲援漢陽兵工廠的-和漢口紗廠棉花廠及漢口黃包車工人的-鬥爭,參加了武昌粵漢鐵路的-鬥爭及京漢鐵路的“二七”-鬥爭。192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5年,在女師擔任教務處秘書及學生聯合會主任兼團支部書記,開始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成為一名職業革命者。192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9月,為迎接國民革命軍進入武漢,與武漢共產黨人一道,在群眾中做宣傳組織工作,並準備好大量的傳單、標語和旗幟等宣傳品,為北伐軍進城大造了聲勢。 1926年12月,受中共湖北省委的派遣,和袁傳鑒,劉素珍等人回京山開展革命鬥爭並成立了中共京山縣執行委員會,任縣委副書記兼宣傳委員。由於他們工作出色,京山很快成為當時湖北地區農 動發屜最快的7個先進縣之一。 1927年2月,受中共京山縣委委托到武漢為農民自衛隊買 ,並代表中共京山縣委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期間,經惲代英介紹,與共產黨員、北伐軍第11軍政治部宣傳科社會股股長劉謙初相識戀愛結婚,並初識毛澤東同誌。1927年7月15日,國共兩黨正式0,-籠罩著京山縣城,許多革命者慘遭殺害。張文秋躺在棺材裏被人抬過敵人-線,死裏逃生。1927年9月25口,與呂醒他等人一齊到河南駐馬店組織發動群眾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武裝-,打擊了 勢力的囂張氣焰。 1928年夏,到湖北省委秘書處作機要秘書,為便於工作,組織決定與當時省委秘書長劉先源假扮夫妻。1928年12月,到上海找到黨中央,被分配到錦章和永安兩個紗廠做工人工作,擔任黨支部書記,同時兼任滬西區委宣傳部長。 1929年6月被調任山東,與其愛人劉謙初(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在一起工作,任省委婦女部長兼省委機要秘書。1929年6月,由於叛徒出賣,與丈夫劉謙初先後被捕。 1930年1月,經組織營救出獄。1930年3月2日,生下女兒劉鬆林(思齊)。1930年4月5日,丈夫劉謙初在獄中犧牲。1930年4月,再次被組織安排與林育南假扮夫婦,參加“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預備委員會籌備處”工作,任“籌備處”辦公廳副主任兼機要秘書。大會結束後,“籌備處”改為“中央軍委聯絡處”,張文秋仍住機關工作。1931年9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到上海共產國際遠東第四局佐爾格手下工作。在這裏,第三次與共產國際第四局負責人之一的吳照高假扮夫妻,做華南情報坫諜報工作。 1933年6月,佐爾格領導的共產國際遠東第四局在上海的情報工作結束,張文秋被組織上調中共江蘇省委秘書處工作。1933年12月,華爾頓來到上海,共產國際遠東第四局再次開展工作,張文秋重返“共產國際”工作,任華北站站長。1935年6月,共產國際遠東第四局工作結束後,被調往上海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的中央聯絡部情報處工作。 抗日戰爭 1937年9月,赴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最高人民法院、抗屬學校和魯迅小學工作。在此期間,與湖南籍老紅軍陳振亞結為夫妻。 1938年4月,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同年9月畢業後被分配到雲陽鎮八路軍115師留守處,與其丈夫陳振亞(留守處政治處主任)在一起工作,擔任《生活星期刊》主編兼機要秘書。1938年10月30日,生下二女兒邵華(張少華)。1938年8月5日,陳振亞等人在準備赴蘇聯途中遭國民黨新疆督辦盛世才扣留。 1941年夏,陳振亞因受傷住院遭敵人暗算犧牲。1942年秋,與其他在新疆工作的100多名同誌被捕入獄。在獄中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女兒張少林。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張文秋含辛茹苦地帶著3個孩子度過了這段艱苦歲月。 解放戰爭 1946年夏,經組織營救,與她的l00多位難友出獄回到延安,被分配在中央黨校二部老幹部班學習,任該班黨支部宣傳委員兼黨小組長。1947年初,隨機關轉移到太行山的冶陶鎮,參加晉冀魯豫中央局土改工作團,任該團第三分隊副隊長。1947年11月,調任石家莊建設學院任政泊處副主任,並兼作大興紗廠的建黨工作,任大興紗廠的黨支部書記。 1948年春,調華北人民政府-工作,任組織科長兼-黨支部書記。1949年3月,隨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北京),參加了10月1日在天安門的開國大典。 解放以後 全國解放後,曆仟中國銀行總行人事室副主任兼全國金融工會辦公廳主任,中國盲人福利會總幹事,中央組織部幹部教育工作負責人。在此期間,她出訪過蘇聯、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東德等國,為黨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為祖國爭的了榮譽。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張文秋與毛澤東一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兩個在牢房裏長大的女兒劉鬆林與邵華先後與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毛岸青結為伉儷,成為毛澤東的“雙重兒女親家”。 張文秋堪稱世紀老人,她幾乎經曆了中國革命全過程,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革命老人,她一生經曆坎坷,曾兩次坐過國民黨的大牢。“文革”中,又受到破孩。她憑著自己堅強的信念,不屈不饒地活過來了。張文秋對她的家鄉京山懷著深厚的故鄉之情。解放後,曾3次回京山慰問、探訪。 2002年7月11日晚9時,張文秋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人物關係: 丈夫: 陳振亞 (1903~1941) 革命烈士 劉謙初 (1897~1931) 兒子: 邵華 (1938~2008)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全國政協委員 女兒: 劉思齊 革命烈士 女婿: 毛岸英 (1922~1950) 革命烈士 同年(公元1903年)出生的名人: 何鳴 (1903~1939) 海南省萬寧 駱滕雲 (1903~1977) 安徽省淮北 三升半 (1903~1955) 海南省萬寧 馬重雍 (1903~1990) 甘肅省天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劉鴣 (1903~1944)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 + 更多公元190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2年)去世的名人: 成蕙琳 金正日第二任妻子 亞洲朝鮮 張力行 (1915~2002)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 郭一平 (1920~2002)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 毛票 (1917~2002)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 羅明遠 (1922~2002)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 呂劍人 (1908~2002) 陝西省鹹陽乾縣 + 更多公元2002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